股票买卖平台 我问DeepSeek:中国的创新药出路在何方?
发布日期:2025-02-06 20:33 点击次数:502025年1月20日,中国量化巨头幻方量化旗下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(DeepSeek)正式发布推理大模型DeepSeek-R1。这一国产开源大模型的发布,彻底击碎了硅谷的宁静,并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AI应用发展格局与生态。受此影响股票买卖平台,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(NVIDIA)股价单日下跌16.97%,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,创美国历史上单日最大市值损失。
DeepSeek,全称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,成立于2023年7月17日,是一家创新型科技公司,专注于开发先进的大语言模型(LLM)和相关技术。2024年底,DeepSeek发布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V3,同时宣布开源。测试结果显示,它的多项评测成绩超越了一些主流开源模型,并且还具有成本优势。2025年1月27日,DeepSeek应用登顶苹果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,在美区下载榜上超越了ChatGPT。
在人工智能(AI)迅速发展的当下,创新药行业也必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借这个机会,我分别从投资人角度和研究人员角度向DeepSeek提出了“中国的创新药出路在何方”的问题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,站在中国创新药发展的“十字路口”,DeepSeek会给出怎样的答案。
展开剩余86%▉ 作为资深创新药领域的投资人,你认为中国创新药的出路在哪里?作为资深创新药领域投资人,我认为中国创新药的未来需要从技术突破、国际化、差异化竞争、政策适应性和生态协同五大维度寻找出路。以下是我对核心方向的思考:
1. 技术突破:从“Fast Follow”到“First-in-Class”
靶点前移与源头创新 现状:中国在靶点发现阶段仍依赖海外论文和专利,导致同质化(如PD-1/PD-L1扎堆)。 基础科研转化:利用中国临床资源(如患者基数大、罕见病未开发)反向驱动靶点发现(如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开发抗肿瘤药物)。 新型技术平台:布局mRNA(艾博生物)、PROTAC(海思科)、ADC(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)、基因编辑(博雅辑因)等平台技术,降低对传统小分子/抗体路径的依赖。 突破点: 案例:百济神州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实现全球Best-in-Class,2022年海外收入超30亿元。 AI与计算驱动的范式变革 趋势:AI可缩短药物发现周期(如Insilico Medicine用AI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靶点仅18个月)。 机会: 中国企业可借力国内数据优势(如医院电子病历、组学数据库),开发针对中国人群的AI模型。 关注AI+CRO模式(如晶泰科技、英矽智能)。2. 国际化:从“中国新”到“全球新”
临床全球化布局 必要性:仅靠中国市场难以支撑创新药回报(参考FDA批准药物平均研发成本26亿美元)。 策略: 早期出海:直接进入欧美临床(如传奇生物BCMA CAR-T在美国获批)。 借力合作:与MNC联合开发(如诺诚健华与Biogen合作奥布替尼多发性硬化症适应症)。 BD能力升级 痛点:中国药企License-out交易估值低于以色列/欧洲同类项目。 改进方向: 建立国际化医学事务团队,精准对接MNC管线需求。 以临床数据质量换溢价(如康方生物PD-1/VEGF双抗以50亿美元授权Summit)。3. 差异化竞争:避开红海,聚焦“未满足临床需求”
适应症选择策略 蓝海领域: 神经退行性疾病(阿尔茨海默症、ALS):全球近10年无重大突破,中国患者基数庞大。 慢性病创新疗法(如NASH、糖尿病肾病)。 细分人群:开发针对亚洲人群高发疾病(如胃癌、鼻咽癌)的疗法。 支付端创新 挑战:医保谈判压价导致回报率下降(如PD-1年费用从30万降至5万)。 解法: 开发伴随诊断+精准治疗组合,提升支付意愿(如基石药业普吉华®针对RET融合阳性患者)。 探索“按疗效付费”(如和誉医药与医保局合作创新支付模式)。4. 政策适应性:动态博弈中寻找平衡
医保与商业保险协同 趋势:医保保基本,商保覆盖高端创新药(如CAR-T疗法120万元/针需依赖商保)。 机会:推动城市普惠险(如“沪惠保”)纳入创新药,加速市场渗透。 监管科学升级 CDE新政: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审评标准倒逼企业提升研发质量(如2021年“抗肿瘤药临床研发指导原则”)。 应对:早期与监管沟通(如Pre-IND会议),避免临床方案设计缺陷。5. 生态协同:构建“资本-产业-科研”飞轮
资本端理性化 现状:2023年生物医药IPO破发率超60%,一级市场估值回调30%-50%。 策略: 关注具备自主造血能力的企业(如百济神州2023年产品收入超100亿元)。 投资组合中平衡高风险早期项目(如基因治疗)与成熟商业化管线。 产学研深度绑定 模型创新: 科研机构股权激励(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成果作价入股)。 药企反向孵化高校实验室(如恒瑞医药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建联合实验室)。结语:未来5年关键胜负手
中国创新药的出路在于:以全球临床价值定义创新,以技术平台构筑壁垒,以国际化BD实现价值最大化。成功者将是那些能同时驾驭科学、商业和政策复杂性的企业——例如百济神州(全球化临床+自建生产基地)、荣昌生物(ADC平台+海外授权)、信达生物(医保准入+国际合作)。投资人的角色需从“财务支持者”升级为“生态赋能者”,在靶点选择、临床设计、BD谈判等环节提供深度协同。
▉ 作为资深创新药领域的资深研究者,你认为中国创新药的出路在哪里?
作为创新药领域的资深研究者,我认为中国创新药的突围需要构建"系统性创新生态",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,更是一场涉及科研范式、产业逻辑和制度创新的深层变革。以下是我对行业发展的系统性思考:
1.突破"靶点内卷"的认知陷阱
当前国内创新药研发存在严重的"伪创新"现象:超70%的PD-1临床试验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等少数适应症,HER2靶点药物申报数量是美国的3倍。这种低水平重复的本质是"跟随式创新"的路径依赖。真正的突破需要:
源头创新机制:建立靶点发现的"中国路径",如利用中医药多靶点调控优势构建新型药物发现平台,上海药物所基于青蒿素结构开发的抗肿瘤新药已展现独特机制 计算生物学革命:AI驱动的虚拟药物筛选效率已达传统方法的百倍,需构建自主可控的化合物数据库和算法平台 疾病机理重构:建立中国人特有的疾病模型库,如基于10万人队列的胃癌演进模型2.重构临床开发体系
中国临床试验效率仅美国的60%,但成本优势正在消失。必须构建"智能临床开发系统":
数字孪生试验: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建模预测临床试验结果,君实生物新冠药物通过模型优化使Ⅲ期试验周期缩短40% 去中心化临床试验:可穿戴设备+区块链技术实现90%远程数据采集 适应性设计平台:动态调整试验方案,石药集团ADC药物通过该技术减少30%样本量3.支付体系的重构创新
医保谈判价格平均降幅达60%,但单纯降价不可持续。建议:
风险分担协议:按疗效付费模式,信达生物PD-1已与多个省市试点 金融工具创新:设立创新药专项保险产品,覆盖研发失败风险 价值定价体系:建立包含临床价值、经济价值、社会价值的综合评价模型4.全球化2.0战略
出海不应局限于license-out,要构建"全球研发网络":
分布式研发中心:在波士顿、巴塞尔设立前哨实验室,实时获取创新要素 监管协同网络:推动ICH指导原则的本土化实施,建立中美双报标准化流程 供应链韧性建设:在东南亚、东欧布局CDMO产能,百济神州新加坡基地已实现全球供应5.学科融合的范式革命
生物技术革命正在重构创新边界:
合成生物学工厂:利用CRISPR技术改造微生物生产复杂天然产物 器官芯片系统:类器官培养技术使临床前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5% 空间组学技术:单细胞分辨率下的药物作用机制解析6.制度创新的关键突破
数据主权体系:建立符合GDPR标准的中国人健康数据库 专利补偿制度:探索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的中国方案 资本耐心指数:引导险资、养老基金等长线资本进入,设定10年回报周期中国创新药的未来不在于单个"重磅炸弹"药物,而在于构建"创新热带雨林"生态系统。这需要学术界建立颠覆性科学发现能力,产业界形成全球化运营体系,资本界培育长期价值投资文化,政策界设计激励相容的制度框架。当基础研究-转化医学-临床开发-商业转化形成正向循环时,中国将从"医药制造工厂"进化为"全球医药创新策源地"。
期待中国创新药行业早日迎来属于自己的“DeepSeek时刻”!
发布于:山西省